个人主页 https://kaopubear.top
邮件通讯 https://kaopubear.zhubai.love
时常安利 偶尔吐槽
#daily 愿你 愿我
找到带你出海的船 拥有等你停靠的岸
看到冲出云层的光 转弯碰见蓝色的海
不做被人钓到的鱼 只是一只快乐的狗
#daily 今年体检,连续两年的轻度脂肪肝进化成轻至中度脂肪肝。
不减肥感觉危,晚上跳操半个小时直接暴汗,坐不得躺不得,还能顺便再站立学习工作一个小时,意外收获。
#code 如何快速删除一个目录下所有行数为0的空文件

今天写代码的时候,在一些需要的结果文件中误操作生成了很多空文件。本来还写了两行代码来处理,结果略加探索发现find 有 -empty 和 -delete 可以优雅的直接解决这个需求。

find . -type f -empty -delete
有小伙伴私信问我问什么有开始更新这个channel,是密码又想起来了么😂 。 真实原因是面条大佬做了一个非常方便部署的channel转micro blog的开源方案,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太好用了。我们这个channel的固定网址是 https://talk.kaopubear.top/
日常有一个自己在运营的公众号熊言熊语和一个newsltter https://kaopubear.zhubai.love/ 因为是专业和行业相关的东西更多就很少拿出来推荐~

结果今天邮件推送发送后,专业相关的一个10万+关注公众号(我也是最早的核心团队成员之一,最早三四年时间里曾经高度参与)的主理人给我发了一条消息:

> 我看了你的邮件
> 基本上是这个公众号(此处是另一个团队运营的公众号)的一个细分领域。

一时不该说什么也没品出来他想表达的真实意思。停顿了半分钟,我回复道:

> 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列表里有上百个公众号,也许就是因为觉得哪一个都不够细分吧,以及,越到后面大家都是彼此的细分领域。
又老了一岁,收到一个电动升降桌,希望自己能更健康地搬砖。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六种青年该有的精神: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不知道自己 30+的年纪还算不算得上青年。但是快 110 年了,这六点放在今天也是掷地有声,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其中几条,应该也就很美好了。
2023年,我把自己框住了,很多事情想做但是在脑子里推演几番最后都是一个自己打败了另一个自己。
这半年我开始越来越害怕公开表达,我甚至觉得自己病了。
感谢这个频道的三百位小伙伴,我选择暂时关掉评论功能,暂停交流先在这里尝试重新找回表达的习惯。
不在效率工具圈子很久,刚刚刷少数派看到老麦发了一篇「钉钉收购我来 wolai 的背后逻辑」才知道这个软件被钉钉收了。还是忍不住说几句自己的观感。

无论那些行业逻辑、商业逻辑还是创业逻辑,无论是收购方还是被收购方角度,无论这些东西听起来多么合理。

作为个人用户,我想说大家既不要投资人视角也不要创业者视角,还是多为自己想想吧。

我在少数派最早被大家知道是因为很多年前写了一篇彼时用「Evernote」记笔记的个人方法论开始,后来因为各种机缘混了个「资深印象大使」的名头。再后来布幕出来之后借着人流安利了一波幕布,因为实在不老少人从我这里注册,又混了个「幕布布道师」的名头。

那时,我还对这个小圈子充满了热情和兴趣,又过了很久,语雀出来了。

我觉得这个产品背靠蚂蚁应该靠谱点,再加上一开始的知识库功能刚好满足我的需求,我就在自己的专业圈子开始安利,还在上面建了好几个访问量不小的专业相关知识库,让很多专业相关的小伙伴开始用语雀。

后来wolai出来,有很多小伙伴问我怎么样,我当时抱着中立的态度推荐试用,过了一段时间我对它家每日更新的说明日志感到困惑,写了文章之后就开始被一些人diss。

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我基本就不再写这类效率工具相关的文章也对国内各类型的新东西不感兴趣。

一是觉得自己的方法论已经成形,实在写不出什么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新认知的内容,二是发现了一个大的bug:经过好多年好多产品的亲身见证,我发现国内公司无论是大厂还是(有心做大的)创业公司,2C的这类知识管理产品基本上就不能推荐。

说的暴论一些:推荐约等于坑人。

笔记工具,尤其是在线笔记工具,除去少部分尝鲜用户,最重要的是稳定。

用户需要稳定,一方面需要产品做到服务和功能的稳定,另一方面更要做到发展和策略的稳定。

但这两个稳定,在我们目前商业环境下,我的体感是都极难。Evernote完全剥离后的印象笔记,被字节收购的幕布,有靠山支撑的语雀,再加上被钉钉收购的wolai,这四个样本基本已经代表了国内目前这类产品所有类型的公司。

想要做大做强又不想被收购还想要继续盈利,基本思路就得是印象笔记这种,vip会员到vvvvvip会员,从没广告再到会员广告。留下忠实用户懵逼。

产品逐渐有起色(这里先不聊所谓抄袭原罪)的创业团队想做大做强,在国内全靠2C做付费生意真是很难。创始团队最成功的结果就是把东西卖了,自己全身而退。

结局就是幕布这种早早彻底进入维护模式,实际产品能力并入收购方,创始人风风光光的财务自由或者开始新征程,留下一个连续创业者的光辉形象,忠实用户继续懵逼。

出生在大厂,全力产研总行了吧?

结果语雀这种大佬带队一众精兵强将,干了一段时间还是要面对营收压力和创业公司挑战,然后就是频繁改版和频繁求变,继续让忠实用户懵逼。

到了今天,都是阿里系的,还因为内部各种原因没办法近水楼台被钉钉带走。

wolai 两三年前Notion那波浪潮下拿到融资,已经算是当时国内同类新产品里最光鲜亮丽的一个,熬过这三年还是突破不了这个局。创始人退出(企查查可查),产品能力接入钉钉,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大概率不远的将来也是……算了,说多了又招骂。

所以,最近一两年,但凡还有人问我知识管理类工具,我是真不敢推荐国内的产品,他是无心问的还好,要真是诚心提问,到头来约等于坑人。

我就简简单单老老实实说自己一直在用的 Workflowy,Obsidian 和 Notion。

workflowy 这个大纲笔记爷爷辈产品这么多年多克制和稳定不妨自行了解;Obsidian 和 Notion 到目前也没给你来几个改头换面的创新改版,某天打开软件连主页都不认识。

这三个产品的规模和团队以及盈利水平都不一样,但至少都能做到所谓「稳定」。

以及,我唯一还在坚持用的国内创业公司的产品是 flomo。

不是因为少楠在产品圈子的影响力,也不是受教于那套配合flomo的知识方法论,而是因为创始人保证能让这个产品最低限度稳定运行个六七年。

如果真这样,我就能持续再付费六七年。

最后,推荐所有使用在线云笔记类产品的小伙伴,如果你想用的工具不支持「全量且可读」格式的导出(一次性导出所有内容且可以直接打开看),尝尝鲜就行。

借用老麦文章里的一句原话:面对收购消息,大部分我来 wolai 用户还是会担心产品服务的延续性。

其实,与其担心产品服务,一个真实用户为什么不想想如何让自己的笔记数据就真实留在自己手里呢?关键是这也不难,体验也不会降级。
很久没有更新这个频道了,我感觉自己现有很严重的精神洁癖和表达洁癖。或者说一直就有,只是现在越来越严重。

一两千字的长文写作,现在有十几个 to write list 还有十几个半成品,我每天看着这些就非常头疼。想到需要再查很多资料,需要编辑需要排版就更不想动了。

从读研读博再到现在工作,总想把事情做得好一点(自以为),似乎总会让一些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

所谓先完成再完美这句话我就没有真的尝试成功过,而且也没有想清楚该如何落实。

也许一个可以再试试的方法是从高频(日更)更新博客/公众号开始?

忘掉文章的结构,忘掉文章的完整,忘掉排版的细节,写不完的东西想办法快速结尾也要发出去。

总之就是让自己接受我今天只能写到这了只能发出这些了这件事。

这,能行吗。🙁
看到朋友圈里博士同学们转发文章愤慨批评我国专家的,我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在批评专家还是我国专家。

所有国内现在能被听到的专家声音,本身就都是在针对政策作解读,反过来想指导政策的马上就能不是专家。

今天晚上给老家姨夫打电话,六十多岁的人刚阳过。

他问我你们这些搞科研的整天在搞些啥,我说在解读政策,他说了一句:科学可不能受政治影响啊
三十九度能在家里找到一个角落晒太阳还是挺幸福的
我为什么被拦住了我也不晓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