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内容在不同信息载体的反复切换,不同信息密度的反复横跳,客观上成就了大模型很大一部分短期应用场景。

有人需要把一篇文章用 AI 变成音频播客,又有人需要立刻用 AI 把这个播客变成一篇文章。

有人把一个大纲用 AI 变成一篇公众号推文,又有人立刻用 AI 把这个文章变成一个大纲。

一来一回的各种闭环,变成了各家模型的 token 用量。而我们得到的,留下的,又是什么呢?

感慨最近在用的和一些即将上线的 AI App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