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https://kaopubear.top
邮件通讯 https://kaopubear.zhubai.love
时常安利 偶尔吐槽
今天想到一个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问题的问题。
如果你目前工作的这家公司还不错,你有计划工作两到三年,但是一年后你有50%的概率会被离职,未来一年应该重心放在以下哪个问题上呢?
1 如何努力工作让自己一年后不被离职。
2 如何在一年里努力多做点想做的事情。
3 其它一些更重要的问题,比如…
楼栋的一楼是一个自家开的理发店💈,主要都是小区和隔壁小区里的邻居。
疫情开始隔离之前,理发店的老板是我去年10月搬了新家之后唯一认识的邻居。
我们以每个月一次的频率保持稳定交流,每次剪头发20块钱,洗头的话加5块。
几个月时间,我逐渐知道了她女儿正在上高中,在跳健美操,还有我们楼栋其他几户基本信息。
隔离一个多月之后,我曾经在楼栋群里发过微信问她,因为一直是阴楼是否可以给理发,随即就有几户附和。但是老板明确拒绝了,说现在疫情尚不稳定,如果后面好起来会优先我们自己楼。
我就觉得这个老板很有原则。
今天她突然加了我的微信,让我晚上有空且愿意的话就下楼理一下头发,我当然毫不犹豫的就去了。
全程两个人都带着口罩,剪头发的过程中,她和我说理发师最看不得别人头发长。最近做核酸看到我两次,当时看到我头发太长了就有想剪头发的冲动。
今天我做志愿者给楼栋分物资,她又看到我的头发,实在忍不了,就想着单独问我一下。
我又觉得这个老板挺有人情。
最后,没有洗头发,我坚持给25,她坚持要20。
嗯,我没有再继续坚持,给了20。
一张信息量非常大的截图。本来想吐槽没拿备份硬盘回家。结果暴露了自己居家办公的时间,常用的几个软件和正在访问的网站。
看看新闻,第一眼就明白什么是「行业寒冬」了
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想在频道分享,只是当时对直接转发英文文章这件事还不太确定。最近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看到大家喜欢频道分享的英文资料,我觉得很开心。

今天分享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公民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统计学和概率知识。作者在文中总结了七个常见误区,并且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为什么这些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读完后会发现,作者喊话的对象是那些负责在课堂教授基础统计课程的教师们,而喊话的目的在于推动统计教育的变革。尽管如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适合推荐给所有渴望提升自己的读者。

这七个容易引起误解的统计学话题分别是:
1. Cause and Effect
2.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 Practical Importance
3. Low Power vs. No Effect
4. Biases in Survey
5. Probable Coincidences
6. Confusion of The Inverse (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7. Average vs. Normal

阅读这篇文章并不需要读者具备过硬的统计学背景,只需要一点耐心和一段可以用来思考的空闲时间。如果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并且想要进一步自学统计方面的知识,那我再推荐一本很耐读的统计学经典教材:

Statistics by David A. Freedman

#教育 #统计 #公民常识
感受一下魔都基层居委干部的政治觉悟吧💆🏻‍♂️💆🏻‍♂️,小区上榜5次抗原也是好几个中队长。大家要求公开🐏的楼号避免以后拿快递倒垃圾因为信息不透明造成的潜在交叉接触,居委领导脑子想的是敌对分子和党派斗争😂真是把人气笑了。
17分05秒「你这样,你把我的录音放出去,可以的。(笑声)」这是我最近感受到的最真切的 girl power,用最嗲的语气最娇俏的笑声说最勇的话。
Audio
业主群里扛事儿的阿姨是上海人,咱就是说人很好啊,完全没毛病。
但是说了啥确实听不懂,微信语音转文字也整不明白。
来了7年之后,此刻感觉上海话教学还挺刚需的。
https://medium.com/@jsb.ucla/8fdf008deae9 关于我写了一篇专业相关博客然后被论文通讯作者翻译成英文转载这件事。

为什么说写作时效率和性价比最高的社交呢?这两天又有了一个极好的例子。

日常会看很多专业相关的paper,有感触了就会写成类似于书评的paper评。结果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很巧合的被paper通讯作者读到了,是一位人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统计学华人PI。

老师加了微信之后表示读了我的文章要比他们自己lab写的有趣和生动不少,非常希望能由他们翻译成英文转载到Towards Data Science的medium博客。在中间的交流过程中和聊到了很多paper背后的故事。

于是,今天收到了我的第一篇被翻译成英文版的文章,这种体验还是挺神奇的。

我一直说自己的输出仅仅是自己的学习习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非常多意外且美好的事情。
安利年初出重新翻译出版的《癌症传 众病之王》,这一版本翻译着实比2013年的好不少。
马向涛老师也是之前《基因传》的译者。在《基因传》刚出来的时候因为有博士同学在翻译团队里, 已经知道了他们要重新翻译出版《癌症传》的消息,不过这一等就过了3年多😷
做项目应如左图而讲项目应如右图。做项目的过程应该像是一个灯泡,来源于一个有趣的观察,中间进行大量的尝试,最后一个具体的特殊的发现。讲项目的过程应该像是一个沙漏,背景要尽可能的详实,精炼的发现只占中间一小部分,在领域内的意义和应用也要丰富。
最近越来越想站着把钱挣了。

也不知道有没有好用便携的升降桌,不过能撑住一个显示器一个笔记本的应该不太可能便携。🧐
听到同事对同事的吐槽,为了让他们俩更好,要不要给其中一位同事提醒呢?坚决不要,这会好心办坏事。如果我们真的觉得被吐槽的那位同事值得变得更好,就应该把这个意见作为自己的建议来沟通。#读书
#读书 “在我看来,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聊天这件事,最怕的就是传话。你和AB都认识,即便A和你明确表达了对B的不满,即便你是出于善意,即便你看起来是为了B好,你也不能去和B讲A向你表达了什么。工作上的同事之间尤其是如此。

再扩展一层,你听到的所有对他人的吐槽和不满,都不应该转达给当事人。如果他们之前有矛盾,轮不到你解决,如果他们本来没啥不可调和的矛盾,你就是在制造矛盾,甚至会变成双方共同的矛盾。
涉及到感情和择业这类问题,一定不要给别人建议。不要教别人做事。

因为一方面,这类一段时间内影响重大的选择就连本人都不知道该怎么选,另一方面感情和择业问题,一样的环境每个人的感受本身也都会不同。你觉得一个公司好,但是也会不断的有人离职。

交谈中,尤其最怕「我觉得你应该」这样帮别人做决定的说法。即便别人来问你的建议,多听就好,最多聊聊自己目前的状态和工作感受,以及如果是自己的话面临选择或许会怎么做。
Writing about something, even something you know well, usually shows you that you didn't know it as well as you thought. Putting ideas into words is a severe test. The first words you choose are usually wrong; you have to rewrite sentences over and over to get them exactly right. And your ideas won't just be imprecise, but incomplete too. Half the ideas that end up in an essay will be ones you thought of while you were writing it. Indeed, that's why I write them.

Ideas can feel complete. It's only when you try to put them into words that you discover they're not. So if you never subject your ideas to that test, you'll not only never have fully formed ideas, but also never realize it.

Putting ideas into words is certainly no guarantee that they'll be right. Far from it. But though it's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it is a necessary one.

http://www.paulgraham.com/words.htm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