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考 感觉自己(正在)完整地见证一个品牌是怎么把自己作死的。

12年13年开始重度用的时候国内只有运行团队,本地团队对产品没有话语权,但是靠打造社区和KOL让产品用户逐渐壮大。这个产品甚至也养活了一堆KOL和卖课的人。我自己最早的公开title也是大使再到后来的资深大使。

独立以后,国外产品原教旨主义的一批用户走了。不过那些积压的用户需求得到了快速释放,当时所有人都感觉欣欣象荣,但是很快这种井喷的功能释放就被反噬,紧接着最早的一批忠实用户陆续走了。

再然后策略就开始看起来向资本转移?用新的功能讲知识付费讲社群的故事,用户量和续费率成为了一个更加重要的指标,然后N年X折会员的手段频繁上演。一批有洁癖的用户又走了。

紧接着,营收压力似乎变大了?频繁的广告,频繁的增值付费功能,彻底让这个产品变成了很多老用户当初最反感的样子,然后这批用户也走了。

现在这个产品的体量如何无从考证,但是这个品牌肉眼可见的要走到很多人的底线了,泯然众人矣。

以上纯个人感慨,一切描述皆为个人感受和主观臆断。没错,我说的是印象笔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