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效率工具圈子很久,刚刚刷少数派看到老麦发了一篇「钉钉收购我来 wolai 的背后逻辑」才知道这个软件被钉钉收了。还是忍不住说几句自己的观感。

无论那些行业逻辑、商业逻辑还是创业逻辑,无论是收购方还是被收购方角度,无论这些东西听起来多么合理。

作为个人用户,我想说大家既不要投资人视角也不要创业者视角,还是多为自己想想吧。

我在少数派最早被大家知道是因为很多年前写了一篇彼时用「Evernote」记笔记的个人方法论开始,后来因为各种机缘混了个「资深印象大使」的名头。再后来布幕出来之后借着人流安利了一波幕布,因为实在不老少人从我这里注册,又混了个「幕布布道师」的名头。

那时,我还对这个小圈子充满了热情和兴趣,又过了很久,语雀出来了。

我觉得这个产品背靠蚂蚁应该靠谱点,再加上一开始的知识库功能刚好满足我的需求,我就在自己的专业圈子开始安利,还在上面建了好几个访问量不小的专业相关知识库,让很多专业相关的小伙伴开始用语雀。

后来wolai出来,有很多小伙伴问我怎么样,我当时抱着中立的态度推荐试用,过了一段时间我对它家每日更新的说明日志感到困惑,写了文章之后就开始被一些人diss。

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我基本就不再写这类效率工具相关的文章也对国内各类型的新东西不感兴趣。

一是觉得自己的方法论已经成形,实在写不出什么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新认知的内容,二是发现了一个大的bug:经过好多年好多产品的亲身见证,我发现国内公司无论是大厂还是(有心做大的)创业公司,2C的这类知识管理产品基本上就不能推荐。

说的暴论一些:推荐约等于坑人。

笔记工具,尤其是在线笔记工具,除去少部分尝鲜用户,最重要的是稳定。

用户需要稳定,一方面需要产品做到服务和功能的稳定,另一方面更要做到发展和策略的稳定。

但这两个稳定,在我们目前商业环境下,我的体感是都极难。Evernote完全剥离后的印象笔记,被字节收购的幕布,有靠山支撑的语雀,再加上被钉钉收购的wolai,这四个样本基本已经代表了国内目前这类产品所有类型的公司。

想要做大做强又不想被收购还想要继续盈利,基本思路就得是印象笔记这种,vip会员到vvvvvip会员,从没广告再到会员广告。留下忠实用户懵逼。

产品逐渐有起色(这里先不聊所谓抄袭原罪)的创业团队想做大做强,在国内全靠2C做付费生意真是很难。创始团队最成功的结果就是把东西卖了,自己全身而退。

结局就是幕布这种早早彻底进入维护模式,实际产品能力并入收购方,创始人风风光光的财务自由或者开始新征程,留下一个连续创业者的光辉形象,忠实用户继续懵逼。

出生在大厂,全力产研总行了吧?

结果语雀这种大佬带队一众精兵强将,干了一段时间还是要面对营收压力和创业公司挑战,然后就是频繁改版和频繁求变,继续让忠实用户懵逼。

到了今天,都是阿里系的,还因为内部各种原因没办法近水楼台被钉钉带走。

wolai 两三年前Notion那波浪潮下拿到融资,已经算是当时国内同类新产品里最光鲜亮丽的一个,熬过这三年还是突破不了这个局。创始人退出(企查查可查),产品能力接入钉钉,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大概率不远的将来也是……算了,说多了又招骂。

所以,最近一两年,但凡还有人问我知识管理类工具,我是真不敢推荐国内的产品,他是无心问的还好,要真是诚心提问,到头来约等于坑人。

我就简简单单老老实实说自己一直在用的 Workflowy,Obsidian 和 Notion。

workflowy 这个大纲笔记爷爷辈产品这么多年多克制和稳定不妨自行了解;Obsidian 和 Notion 到目前也没给你来几个改头换面的创新改版,某天打开软件连主页都不认识。

这三个产品的规模和团队以及盈利水平都不一样,但至少都能做到所谓「稳定」。

以及,我唯一还在坚持用的国内创业公司的产品是 flomo。

不是因为少楠在产品圈子的影响力,也不是受教于那套配合flomo的知识方法论,而是因为创始人保证能让这个产品最低限度稳定运行个六七年。

如果真这样,我就能持续再付费六七年。

最后,推荐所有使用在线云笔记类产品的小伙伴,如果你想用的工具不支持「全量且可读」格式的导出(一次性导出所有内容且可以直接打开看),尝尝鲜就行。

借用老麦文章里的一句原话:面对收购消息,大部分我来 wolai 用户还是会担心产品服务的延续性。

其实,与其担心产品服务,一个真实用户为什么不想想如何让自己的笔记数据就真实留在自己手里呢?关键是这也不难,体验也不会降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