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考 去年6月份毕业7月1日开始上班,现在回看一年过去了,简单说这班上的还可以,但这一年自己说话写字的欲望都降到了最低。
我可以给一种解释是感觉自己每天为资本家贡献8-10个小时之后完全没了精气神,但是又清楚这其实就是一个借口。
我还没想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只是明白这对于我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一定要问一个原因,我想有可能是我这一年把工作这件事儿本身看的有点重,心态上累了。
上周六尝试重新录了一期播客,拖到现在还下不去手剪辑。
我可以给一种解释是感觉自己每天为资本家贡献8-10个小时之后完全没了精气神,但是又清楚这其实就是一个借口。
我还没想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只是明白这对于我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一定要问一个原因,我想有可能是我这一年把工作这件事儿本身看的有点重,心态上累了。
上周六尝试重新录了一期播客,拖到现在还下不去手剪辑。
#日常思考 有一句谚语是:不要包饺子喂猪。
听起来挺粗俗,其实非常值得反复背诵,可以理解成:我们应该和他人站在同一个高度解决问题。(但是不需要在同一个高度思考和理解问题)
无论是对手还是队友,让别人接受他们认知以外的东西很难,尤其那些涉及到审美认知和理解等等非标准化答案的内容。
如果对方和你不在一层,你必须要把自己放到对方同一个纬度。不一定要交付一个自己看来90分的东西,可能给一个60分的东西在对方眼里反而是90分。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站在那一面的,要小心自己是猪~
听起来挺粗俗,其实非常值得反复背诵,可以理解成:我们应该和他人站在同一个高度解决问题。(但是不需要在同一个高度思考和理解问题)
无论是对手还是队友,让别人接受他们认知以外的东西很难,尤其那些涉及到审美认知和理解等等非标准化答案的内容。
如果对方和你不在一层,你必须要把自己放到对方同一个纬度。不一定要交付一个自己看来90分的东西,可能给一个60分的东西在对方眼里反而是90分。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站在那一面的,要小心自己是猪~
#日常思考 公司的广告策略如此,人也类似
一个广告语的背后是: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
一个广告一出来一定要体现产品优势点,一定要体现跟竞争对手的差异点,而且是消费者的痛点,必须三点合一。所以写广告语的时候,要有一个方法论,我们称为写广告语的四种方法论。
老大,要显示我是老大,老大通常是封杀品类。老大的方法是:我是老大,别人都不要玩了。所以叫“上天猫就够了”。就是说消费者大脑中,不要想起第二个品牌。因为世界上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智规律:同情弱者,但崇拜强者。所以“你是老大”的通常情况是,当消费者不知道选哪个好,那找老大总是对的吧?
老二位置就很难看了,老大站在山上,老二要进攻这座山。打进攻战的时候,老二通常的方法是找到一个特性,我们叫占据特性。这个占据特性方法具体是什么呢?比如说京东的广告语“上午买下午就能到,送货就是快”,而这个点往往是以前天猫的弱点。找到一个竞争对手的弱点,然后强化自己的强点,这个强点恰好是对方的弱点。
再比如可口可乐的优点是,我爷爷的可乐,我爸爸的可乐,我的可口可乐,百年传承,正宗可乐。潜台词是说,你们都是山寨,你喝我就行了。那老二叫“年轻一代的选择”。因为你是百年传承,Always(一直都是)可口可乐,你爷爷、你爸爸、你都要喝可口可乐。这个时候“年轻一代的选择”就是最好的反击。所以我说老二要相反走,找到一个对方的弱点。
老三是什么?老大、老二都做得很大了,消费者对老三没感觉怎么办?老三就垂直聚焦,收缩过来。比如“一个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唯品会”。缩小领域,因为你打不过人家,你必须说我在特卖领域更专业、更专注。消费者通常会相信一个专家,为什么呢?比如说你牙不好,你是找全科医生,还是找牙科医生?
最后就是,老大、老二、老三都在了,你什么位置也没有,怎么办呢?你要打一个侧翼战,侧翼战是什么?是在无人地带降落,开创一个新品类。比如说“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你们三个做电商是吧?那我做社交拼团行不行?
所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位置不同。老大打防御战;老二打进攻战;老三打游击战,守住自己,守得住小山头;老四打侧翼战,在无人地带降落,开创新品类。by 江南春
一个广告语的背后是: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
一个广告一出来一定要体现产品优势点,一定要体现跟竞争对手的差异点,而且是消费者的痛点,必须三点合一。所以写广告语的时候,要有一个方法论,我们称为写广告语的四种方法论。
老大,要显示我是老大,老大通常是封杀品类。老大的方法是:我是老大,别人都不要玩了。所以叫“上天猫就够了”。就是说消费者大脑中,不要想起第二个品牌。因为世界上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智规律:同情弱者,但崇拜强者。所以“你是老大”的通常情况是,当消费者不知道选哪个好,那找老大总是对的吧?
老二位置就很难看了,老大站在山上,老二要进攻这座山。打进攻战的时候,老二通常的方法是找到一个特性,我们叫占据特性。这个占据特性方法具体是什么呢?比如说京东的广告语“上午买下午就能到,送货就是快”,而这个点往往是以前天猫的弱点。找到一个竞争对手的弱点,然后强化自己的强点,这个强点恰好是对方的弱点。
再比如可口可乐的优点是,我爷爷的可乐,我爸爸的可乐,我的可口可乐,百年传承,正宗可乐。潜台词是说,你们都是山寨,你喝我就行了。那老二叫“年轻一代的选择”。因为你是百年传承,Always(一直都是)可口可乐,你爷爷、你爸爸、你都要喝可口可乐。这个时候“年轻一代的选择”就是最好的反击。所以我说老二要相反走,找到一个对方的弱点。
老三是什么?老大、老二都做得很大了,消费者对老三没感觉怎么办?老三就垂直聚焦,收缩过来。比如“一个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唯品会”。缩小领域,因为你打不过人家,你必须说我在特卖领域更专业、更专注。消费者通常会相信一个专家,为什么呢?比如说你牙不好,你是找全科医生,还是找牙科医生?
最后就是,老大、老二、老三都在了,你什么位置也没有,怎么办呢?你要打一个侧翼战,侧翼战是什么?是在无人地带降落,开创一个新品类。比如说“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你们三个做电商是吧?那我做社交拼团行不行?
所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位置不同。老大打防御战;老二打进攻战;老三打游击战,守住自己,守得住小山头;老四打侧翼战,在无人地带降落,开创新品类。by 江南春
#日常思考 感觉自己(正在)完整地见证一个品牌是怎么把自己作死的。
12年13年开始重度用的时候国内只有运行团队,本地团队对产品没有话语权,但是靠打造社区和KOL让产品用户逐渐壮大。这个产品甚至也养活了一堆KOL和卖课的人。我自己最早的公开title也是大使再到后来的资深大使。
独立以后,国外产品原教旨主义的一批用户走了。不过那些积压的用户需求得到了快速释放,当时所有人都感觉欣欣象荣,但是很快这种井喷的功能释放就被反噬,紧接着最早的一批忠实用户陆续走了。
再然后策略就开始看起来向资本转移?用新的功能讲知识付费讲社群的故事,用户量和续费率成为了一个更加重要的指标,然后N年X折会员的手段频繁上演。一批有洁癖的用户又走了。
紧接着,营收压力似乎变大了?频繁的广告,频繁的增值付费功能,彻底让这个产品变成了很多老用户当初最反感的样子,然后这批用户也走了。
现在这个产品的体量如何无从考证,但是这个品牌肉眼可见的要走到很多人的底线了,泯然众人矣。
以上纯个人感慨,一切描述皆为个人感受和主观臆断。没错,我说的是印象笔记。
12年13年开始重度用的时候国内只有运行团队,本地团队对产品没有话语权,但是靠打造社区和KOL让产品用户逐渐壮大。这个产品甚至也养活了一堆KOL和卖课的人。我自己最早的公开title也是大使再到后来的资深大使。
独立以后,国外产品原教旨主义的一批用户走了。不过那些积压的用户需求得到了快速释放,当时所有人都感觉欣欣象荣,但是很快这种井喷的功能释放就被反噬,紧接着最早的一批忠实用户陆续走了。
再然后策略就开始看起来向资本转移?用新的功能讲知识付费讲社群的故事,用户量和续费率成为了一个更加重要的指标,然后N年X折会员的手段频繁上演。一批有洁癖的用户又走了。
紧接着,营收压力似乎变大了?频繁的广告,频繁的增值付费功能,彻底让这个产品变成了很多老用户当初最反感的样子,然后这批用户也走了。
现在这个产品的体量如何无从考证,但是这个品牌肉眼可见的要走到很多人的底线了,泯然众人矣。
以上纯个人感慨,一切描述皆为个人感受和主观臆断。没错,我说的是印象笔记。
#日常思考 读某本最近翻译为中文的笔记方法论的书有感。
明明有些工具就是从另一个工具抄来的,结果为了让自己显得名正言顺,偏要把人家原本工具背后的一套逻辑也说成是自己的理念。出来了一个方法论巴不得想尽各种办法使劲凑上些关系。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孙子偏要跳过爸爸去认爷爷当爹,这不符合伦理啊。有些话公开说有点敏感,就在这个最小范围内吐吐槽好了。
明明有些工具就是从另一个工具抄来的,结果为了让自己显得名正言顺,偏要把人家原本工具背后的一套逻辑也说成是自己的理念。出来了一个方法论巴不得想尽各种办法使劲凑上些关系。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孙子偏要跳过爸爸去认爷爷当爹,这不符合伦理啊。有些话公开说有点敏感,就在这个最小范围内吐吐槽好了。
#日常思考 警惕消费主义陷阱,只看不买😂
经济拮据以来已经养成了逛便利店的爱好,全家罗森路上碰到就进去,看着一排货架的饮料,巡视一圈最近哪些类型的饮料比较火, 又有了什么新品种。然后,满意的走开。
经济拮据以来已经养成了逛便利店的爱好,全家罗森路上碰到就进去,看着一排货架的饮料,巡视一圈最近哪些类型的饮料比较火, 又有了什么新品种。然后,满意的走开。
#日常思考 我们经常看到听到要让自己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如果我是他),其实也可以换过来,要学会让对方站在你的立场想问题(如果他是我)。
我们应该有两三个和自己关系很好但性格差别很大的朋友,这样当我们遇到一些感到困惑或者烦恼的事情,即便不与别人沟通也可以先尝试把自己换成你好友的身份。假设他遇到你这样的情况,他会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件事情。有两三个不同的视角就可以给自己一些启发。除了好朋友,也可以找一两个自己佩服且一定时间内通过努力有一丢丢可能和他们看齐的人,想想如果他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他可能会怎么做。
我们应该有两三个和自己关系很好但性格差别很大的朋友,这样当我们遇到一些感到困惑或者烦恼的事情,即便不与别人沟通也可以先尝试把自己换成你好友的身份。假设他遇到你这样的情况,他会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件事情。有两三个不同的视角就可以给自己一些启发。除了好朋友,也可以找一两个自己佩服且一定时间内通过努力有一丢丢可能和他们看齐的人,想想如果他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他可能会怎么做。
#日常思考 一个项目同时准备两个不同时长的答辩还挺锻炼人,一个40分钟一个5分钟。
40分钟的幻灯片大概三十多张;5分钟的大概六七张
40分钟的每层内容扩展三点依次介绍;5分钟的只放一层要做好关系图
40分钟的要把来龙去脉讲:清楚,背景,方法,结果,讨论;5分钟的需要讲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40分钟的需要让评审记住你逻辑严密、思考充分、技术过硬;5分钟的让评审记住这人挺牛皮或者想试试东西
40分钟的讲完之后评审最好觉得「无话可说」;5分钟的讲完之后评审最好想「加个微信」
40分钟的幻灯片大概三十多张;5分钟的大概六七张
40分钟的每层内容扩展三点依次介绍;5分钟的只放一层要做好关系图
40分钟的要把来龙去脉讲:清楚,背景,方法,结果,讨论;5分钟的需要讲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40分钟的需要让评审记住你逻辑严密、思考充分、技术过硬;5分钟的让评审记住这人挺牛皮或者想试试东西
40分钟的讲完之后评审最好觉得「无话可说」;5分钟的讲完之后评审最好想「加个微信」
#日常思考
因为时间点不对,没能参加研究所的毕业典礼,朋友圈看大家穿着博士服每个人都笑的好开心,我只能写写东西过过瘾了。😑https://mp.weixin.qq.com/s/Pf7apGuqSxOewYXMp5ZYLQ
因为时间点不对,没能参加研究所的毕业典礼,朋友圈看大家穿着博士服每个人都笑的好开心,我只能写写东西过过瘾了。😑https://mp.weixin.qq.com/s/Pf7apGuqSxOewYXMp5ZYLQ
#日常思考 今天又被低年级师妹问到一个问题:怎么就算入门了呢?
4年前在当中科院生物统计课程助教的时候,我第一次上课就被当时的学生问了怎么定义入门。
我发现自己实在给不出一个明确标准就给了个感性理解,没想到这个回答据说被后面几届的助教们多次引用,说明这个事情可能确实不好定义?
我当时的回答是:入门并不难,入门就是不怕。如果一个工具成为了你日常问题解决方案的常规选项或者首要选项,你可能就已经入门了。
比如同样完成50个文件的重命名,你头脑里的第一选项可能是用鼠标操作50次或者借助一个特殊软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正则表达式在命令行里写一行Bash代码。
进一步,如果你目的是入门Linux系统,可以记录自己在Windows或者macOS下一天的全部常规操作。可能包括:新建打开和编辑文件、查找替换文本、配置网络和下载数据以及开机关机挂载硬盘等等。对着你记录的内容,如果可以在Linux系统下全部用命令行操作无障碍的完成,那应该也就算入门了。
今天我再回答的时候还是想不出更好的标准,晚上回来自己使劲总结,感觉可能是: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某个难度级别的需求,同时有能力通过实践学习掌握完成这个需求的最佳实现方案。
所以各位有什么定义入门的方法么?
4年前在当中科院生物统计课程助教的时候,我第一次上课就被当时的学生问了怎么定义入门。
我发现自己实在给不出一个明确标准就给了个感性理解,没想到这个回答据说被后面几届的助教们多次引用,说明这个事情可能确实不好定义?
我当时的回答是:入门并不难,入门就是不怕。如果一个工具成为了你日常问题解决方案的常规选项或者首要选项,你可能就已经入门了。
比如同样完成50个文件的重命名,你头脑里的第一选项可能是用鼠标操作50次或者借助一个特殊软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正则表达式在命令行里写一行Bash代码。
进一步,如果你目的是入门Linux系统,可以记录自己在Windows或者macOS下一天的全部常规操作。可能包括:新建打开和编辑文件、查找替换文本、配置网络和下载数据以及开机关机挂载硬盘等等。对着你记录的内容,如果可以在Linux系统下全部用命令行操作无障碍的完成,那应该也就算入门了。
今天我再回答的时候还是想不出更好的标准,晚上回来自己使劲总结,感觉可能是: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某个难度级别的需求,同时有能力通过实践学习掌握完成这个需求的最佳实现方案。
所以各位有什么定义入门的方法么?
#日常思考 观察了一段时间若干「效率工具」KOL的文章和动态,有一些直观感觉和个人心得🤦♂️
1. KOL的绝大多数受众是来源于产出或时间焦虑的人~期望通过收集效率工具来缓解焦虑。
2. KOL会把一套话术用在不同的工具或者稍微改改公关稿再配上「XX 神器 速度收藏」的标题。
3. 效率工具(软件)介绍可以理解为一份工作,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的期望不要过高。和手机硬件测评房产带看一样,滔滔不绝讲一个手机多牛逼的人多数用的还是iPhone,各个楼盘带看讲解的人很可能也没买房。
4. 不妨关注几个你所在领域特别厉害的人和够一够能够成为的人,有机会多看看他们在用什么工具以及是怎么用的。
5. 脱离实际生产环境和脱离个人实际工作经验的所谓工具分享文章都不太值得看。比如用「为了测试XX我用它XXX 」当标题和一上来就强调「这篇文章就是用XXX 写的」。
6. 喜欢各种软件工具就像喜欢各种器材硬件一样,都可以当做一个爱好,但是不可以因此吹嘘自己是一个XX 专家。遇到这样的傻逼,可以不揭穿但是务必远离。
7. 安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安利,一定要让别人先开口。把事情做漂亮了自然就会有人问:你提到的XXXX,这个XXXX,是用什么做到的啊。
1. KOL的绝大多数受众是来源于产出或时间焦虑的人~期望通过收集效率工具来缓解焦虑。
2. KOL会把一套话术用在不同的工具或者稍微改改公关稿再配上「XX 神器 速度收藏」的标题。
3. 效率工具(软件)介绍可以理解为一份工作,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的期望不要过高。和手机硬件测评房产带看一样,滔滔不绝讲一个手机多牛逼的人多数用的还是iPhone,各个楼盘带看讲解的人很可能也没买房。
4. 不妨关注几个你所在领域特别厉害的人和够一够能够成为的人,有机会多看看他们在用什么工具以及是怎么用的。
5. 脱离实际生产环境和脱离个人实际工作经验的所谓工具分享文章都不太值得看。比如用「为了测试XX我用它XXX 」当标题和一上来就强调「这篇文章就是用XXX 写的」。
6. 喜欢各种软件工具就像喜欢各种器材硬件一样,都可以当做一个爱好,但是不可以因此吹嘘自己是一个XX 专家。遇到这样的傻逼,可以不揭穿但是务必远离。
7. 安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安利,一定要让别人先开口。把事情做漂亮了自然就会有人问:你提到的XXXX,这个XXXX,是用什么做到的啊。
#日常思考 「要学的可太多了叭」
经过一个在金融领域工作的朋友提醒,让我了解公司的时候不要只问身边的人,可以稍微研究下财报,调研,以及市场上一些投资机构的操作。
感觉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看世界😂,对好几个公司的理解都发生了变化。
经过一个在金融领域工作的朋友提醒,让我了解公司的时候不要只问身边的人,可以稍微研究下财报,调研,以及市场上一些投资机构的操作。
感觉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看世界😂,对好几个公司的理解都发生了变化。
#日常思考 作为一个日常和数据打交道的人,瞅了一样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几个七普主要数据。
1. 数据怎么比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6.html
主要情况的比较都是和2010年比较的,这10年中间几年其实有一个人口增加小高峰,因此用10年尺度看下来整体数据就是稳中有升低速增长。
如果改变一下比较的尺度,比如单独拿出来19年20年看结果会不会有不一样。
3. 年龄构成
和10年前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小朋友和老人的上升比例差的不少。
3. 具体城市人口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9.html
北京 21893095,上海 24870895,而整个吉林省的人口是 24073453。
4. 具体城市年龄比例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9.html
北京60岁以上的人口19.63,上海23.38,全国平均是18.7。而0-14岁,北京市11.84,上海市9.8,全国平均是17.95。
5. 作图不严谨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83.html
比如这里的统计图竟然没有横坐标。
以及,公布的数据,年龄分层仅仅是分了三层,其中15—59岁被归为了一大类。这里内部肯定还有更具体的划分,这一层的数据5年10年在拆分比较可能才更用意义,比如中位数是什么,其它国家是什么情况。
再以及,下一次普查很可能分类标准就会有变化了,比如从65岁开始划分。
1. 数据怎么比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6.html
主要情况的比较都是和2010年比较的,这10年中间几年其实有一个人口增加小高峰,因此用10年尺度看下来整体数据就是稳中有升低速增长。
如果改变一下比较的尺度,比如单独拿出来19年20年看结果会不会有不一样。
3. 年龄构成
和10年前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小朋友和老人的上升比例差的不少。
3. 具体城市人口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9.html
北京 21893095,上海 24870895,而整个吉林省的人口是 24073453。
4. 具体城市年龄比例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9.html
北京60岁以上的人口19.63,上海23.38,全国平均是18.7。而0-14岁,北京市11.84,上海市9.8,全国平均是17.95。
5. 作图不严谨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83.html
比如这里的统计图竟然没有横坐标。
以及,公布的数据,年龄分层仅仅是分了三层,其中15—59岁被归为了一大类。这里内部肯定还有更具体的划分,这一层的数据5年10年在拆分比较可能才更用意义,比如中位数是什么,其它国家是什么情况。
再以及,下一次普查很可能分类标准就会有变化了,比如从65岁开始划分。